服务热线:13626795846

水泥制品:散装水泥新的增长点

发布:2010-11-02 16:27:01作者: 不详浏览量:3543

  摘要:在交通、市政、能源等基础建设以及房地产的拉动下,水泥制品行业快速发展,其产值已经和水泥业相当,而且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的深化、惠民政策的落实以及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整个水泥产业链将向水泥制品行业倾斜,成为价值链的最高端,十二五期间必将成为建材行业中最大的产业。但水泥制品行业极为分散、产业广,整体素质大大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水泥制品的主要产品如管桩等都是桥梁、铁路、市政、建筑物的基础,如果没有明确的政府机构来管理,小作坊式的模式迟早会发生比上海“莲花河畔”倒楼事件更加严重的事故。水泥制品行业是散装水泥产业链的延伸,也是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关联产品,是水泥使用大户。水泥制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禁现工作、新农村建设和提升西部散装率、东西部得以均衡发展以及散装水泥产业越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的散装水泥产业链必将是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制品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对水泥制品行业的扶持与管理将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水泥制品是指以水泥为基材经过深加工制成的工业产品,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施工速度快,同时可以按照设计要求定制,寿命长、耐腐蚀、维修费用少、节省材料等诸多优点,因此自上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在我国城乡建设、工矿企业、农田水利以及交通、能源、通讯等工程建设中得以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建材产品。
  一、水泥制品行业的现状及前景
  目前我国生产的水泥制品主要品种有: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自应力混凝土管、三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一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电杆和预应力混凝土电杆、预应力混凝土轨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桩)和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桩)、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及市政建设用混凝土制品、彩色水泥瓦和混凝土砌块及装饰混凝土砌块、纤维水泥制品、石棉水泥瓦(板、管)、GRC制品、GRE制品、硅酸钙板、预拌砂浆装饰线脚、钢纤维混凝土井盖、核电站废料包装桶等等。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生产、使用水泥制品最多的国家。
  到2005年年底,全国已累计生产各种口径的自应力混凝土管材107000公里和预应力混凝土管材45000公里,这些管材不仅在城市、村镇建设、工矿企业建设的输水管道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也被大量用于引水上山管道、倒虹吸管道、喷灌管道、排涝管道、小水电站水轮机的引水管道等;累计生产了长6米~15米、各种规格的水泥电杆18200万根,用于架设输电、照明、通讯、广播等线路,节约木材7280万立方米;累计生产预应力混凝土轨枕28500万根,节约木材3420万立方米,这些轨枕已在铁路干线和专用线上使用。
  目前,我国每年生产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约25000公里~30000公里(370万吨~464万吨)、自应力混凝土管约3000多公里、预应力混凝土管约2000公里、水泥电杆约600万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约1.2亿米~1.5亿米、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约1000万根、石棉水泥瓦约1.6亿标张。同时,我国每年生产的水泥制品和纤维水泥制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建设需要,而且已销往国外。
  在设备配套方面,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水泥制品的设备主要是生产排水管设备、生产水泥电杆设备、生产三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设备、生产一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设备、生产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设备、生产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设备,全国只有为数5、6家专业水泥制品设备厂家。从“七五”末期,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制管、制板、制桩等工艺技术和设备。发展到今天,全国从事生产水泥制品专用设备制造厂已有100多个。不仅是制造厂数量增多,而且生产规模、专用设备的品种和数量都有了很大发展。目前,我国已完全掌握了悬辊法制管工艺技术和设备、芯模振动液压成型制管工艺技术和设备、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彩色水泥瓦工艺技术和设备、用万吨液压机成型大规格纤维水泥板(2980毫米×1200毫米×4毫米~40毫米)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泥制品和纤维水泥制品的所有专用设备不仅能立足于国内制造,并且达到进口设备水平,产品已远销国外。
  伴随着施工技术和材料技术的发展,基础建设的强烈需求,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水泥制品行业以40%的速度快速增长。1986年中国水泥制品行业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为13.806亿元,现行价为17.67亿元。经过20年的发展,到2005年全国水泥制品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产品年销售收入为812.54亿元,与1986年相比增长了46倍,在建材工业32个行业中排在水泥、建筑卫生陶瓷制造业之后,居第3位。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水泥制品企业2421个,占全国建材企业20868家的11.61%,全部职工(平均人数)已达29.26万人,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水泥业。发展到2009年,水泥制品工业增加值为1700多亿,相当于5000多亿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21000亿建材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将近四分之一,与水泥业基本相当。由于水泥制品集中生产、能耗少、保护环境、质量可控,符合住宅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因此,不算年轻的水泥制品行业,将再次焕发蓬勃的生机,得到空前的发展。可以预计的是:“十二五”末水泥总量可能达到20亿吨,水泥工厂化加工率将达50%左右,水泥制品产业规模在“十二五”期间有可能突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我国建材行业中的第一大产业。
  二、水泥制品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取得了很多的成绩,这主要得利于我国工程建设的巨大需求。就行业整体而言,我国在应用技术开发、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外一些工业化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1、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大而不强。
  国内重大工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拉动了水泥制品行业的发展。但现实中,业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甚至算是“家庭作坊”。企业生产装备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职工文化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差,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尽管点面很多,但龙头企业集群还没有形成。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批技术装备水平高、有自主创新能力能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带动行业健康发展的龙头企业。
  2、产品结构依然不合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目前,我国传统的水泥制品所占比例依然偏大,而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的设计标准、生产规范的制订相应滞后,影响了推广应用。国家统计数字表明,2009年水泥制品行业的新产品产值仅为59.15万元,在建材行业只排到第七位,这与占建材行业经济总量第二位的地位极其不相协调,远远低于水泥制造、建筑与技术玻璃制造等行业。产品开发依然停留在对国外产品的模仿与跟进,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市场竞争缺乏差异化,市场秩序还处在较为混乱的状态,主要表现在集料生产与供应环节、外加剂生产与供应环节以及建筑市场领域的不规范或诚信缺失行为等方面。
  3、产品质量差,合格率低,存有质量隐患。
  水泥制品比如管桩,一般都是桥梁、铁路、建筑物的根基,是基础建设用“百年大计”工程材料,产品质量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在行业缺乏强有力的监管,企业一哄而上,不管检测手段是否完备、工艺是否完善、设备是否配套,而是靠低价恶性竞争,产品质量非常忧心,预计每年进入建筑市场的劣质管桩不少于5000万米。虽然这些管桩有限,但是其危害性的确非常大。而且往往是在某次灾害之中显露出来,以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为代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落后于生产,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扶持,我国水泥制品行业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上海“莲花河畔”倒楼事件就是一个“最经济最不利组合体”的例子。如果这种现象长期持久的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应扶持大中型企业组建技术中心,增强自主开发能力,组织开展能推动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推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等新技术的开发,加强标准化工作,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水泥行业没有明确的行政管理机构,是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各地建材局撤销时,水泥制品尚未成为大规模的工业产品。但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其行政管理职能一直未得到明确定位,行业管理分散,各自为战普遍,主要依托于协会的协调,协会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毕竟没有政府的行政职能,缺乏集中而统一的领导,尚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这是行业较为混乱的根源。
  三、散装水泥办公室的责任
  水泥出厂后,其应用无外乎就是混凝土、砂浆、水泥制品。在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有序、有力的推动下,预拌混凝土基本在大中城市得以普及,预拌砂浆在127个“禁现”城市中也取得了实质的进展,而在水泥制品这个即将成为建材第一产业的领域,散装水泥同样大有作为。其意义至少有以下几点:
  1、构成三位一体的散装水泥完整产业链。
  水泥散装化,实质就是构筑绿色的水泥产业链,从而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水泥工业通过结构重组、扶大扶强,单纯的“水泥厂散装化”如配置散装头、散装库、散装水泥运输车基本已经实现了,尚未实现的需要通过应用环节的“散装化”来达到。从使用环节入手,推动散装水泥的发展就是今后散装的主要工作。将水泥制品列入散装水泥的管理职能,做大做强水泥制品行业,这样实现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量。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制品“三驾马车”将带动散装水泥迈向新的台阶。
  2、促进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壮大。
  混凝土部品和混凝土预构件,是水泥制品的主要产品。预拌混凝土及其制品,在材料、添加剂乃至设备上互相促进。比如,研究开发并积极推广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在重点混凝土工程中和制品生产中推荐使用聚羧酸系混凝土外加剂;研究开发高强度、高流态和高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加大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开发力度,充分利用活性矿物磨细掺和料;积极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技术,提高混凝土及其制品的耐久性;推广碱-渣混凝土等生产耐腐蚀混凝土及其制品;在重要的混凝土工程中推广使用合成纤维,提高抗裂性与耐久性;积极推广泡沫混凝土等无机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推广自密实混凝土在某些混凝土工程与水泥制品中的应用;提倡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中使用机制砂石;推广能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用且效果好、价格低的新型混凝土脱模剂;积极推广使用余浆利用技术和混凝土搅拌站废水循环利用技术。散办在推广预拌混凝土的工作中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通过对混凝土制品的推广,将使预拌混凝土产业更加壮大,加快中小城市预拌混凝土的普及步伐。
  3、为预拌砂浆的推广开拓更好的应用市场。
  预拌砂浆作为散办现阶段的重要工作,推广的难度较大。主要障碍来源于市场的接受。而水泥制品的推广和普及,对预拌砂浆的应用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产品化的墙体,更加适用于薄抹灰施工,节省的大量材料成本将改变现在用户的态度,变为主动购买预拌砂浆;同时,水泥制品的普及,更加适合采用机械化施工,从而充分发挥预拌砂浆的优越性,极大的提高施工效率,预拌砂浆的用户得到可观的实惠。
  4、水泥制品将跟随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推动西部地区散装水泥使用量,逐步实现全国散装水泥均衡发展。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地区。比如供水设施、排水设施、公路建设、铁路建设、西电东送等等重点项目的规划实施,为西部水泥制品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在有序的管理和指导下,西部的水泥制品行业将会有快速而健康的增长,从而带动西部地区散装水泥的发展。
  5、为新农村发散提供新的思路。
  农村发散,受困于散装水泥的储运、计量,预拌混凝土又存在运输半径,而在国外,城镇化建设,包括政府廉租房建设,大量使用水泥预制件和部品,由工厂产业化生产,运到现场拼装而成,质量好、施工快,为新农村散装水泥的推广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思路。散办着力于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设计、制作及施工安装一体化研究,扶持规模化生产,降低预制构件成本,最终将高质量的成品送往农村组装,不仅在农村中得以推广了散装水泥,而且符合建筑产业工业化的方向。
  6、为散装水泥注入新的生命力。
  “住宅产业化”是城市进步、行业进步、国家进步的一个综合体现,是一项永远无限大的工程。散装水泥工作,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制品的联动基础上,可以积极参与到住宅产业化的推广和普及中,从更加宏观的高度实现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将散装水泥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散装水泥工作,有政策支持,有机构保障。全国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拥有完整的行政体系,5000多名工作人员,同时“四两拨千斤”的专项资金。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定位于规范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扶持水泥制品行业科技创新和产品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扶持行业基础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研究,将会得到水泥制品企业的欢迎,所以,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为实现包容性增长,为子孙万代的福祉,不仅应该担付起水泥制品的行政管理工作,而且也能做好这项工作。
  今年也是“十二五”计划的规划年,国家、行业、省市和企业各个层面都在运筹帷幄,规划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从中央和国务院不断出台的政策可以看到,国家经济发展的走向已经比较清楚,例如连续稳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特大城市群的发展规划;西部大开发政策;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等等。这些都预示着在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散装水泥又将迎来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散装水泥必将为全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搜索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