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0-12-17 07:18:08作者: 不详浏览量:995
水泥,作为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建筑材料,对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基础性作用。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水泥品种的不断增加,水泥的用途也更加广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体现出水泥的巨大作用:大到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小到农村基本建设,都离不开水泥。水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奠基石的作用。
世界水泥工业1824年起源于英国。在初始阶段,由于产、用量少,变直接采用原始散装方式出厂、运输、储存和使用。
随着近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水泥的产用量不断增多,为了方便流通,逐步改用木桶、铁桶、麻袋、布袋、纸袋、塑编袋、复合袋等包装。水泥的这种桶、袋装方式存在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劳动生产率低下、影响产品质量,难以适应现代化作业等诸多弊端。于是,作为先进生产方式的现代水泥散装方式应运而生。美国率先于20世纪30年代末发展散装水泥,仅用20年左右的时间,就实现水泥“散装化”(散装率1955年71.8%,1970年90.8%)
在水泥工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伴随其产生的水泥贮存运输业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出现了散装水泥这一新型的水泥运输贮存形式。
散装水泥,有别于以往的水泥运输贮存方式,不使用任何纸袋包装,直接通过专业设备出厂,通过专用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输,通过中转站或直接运送到建设工程工地的过程。
中国水泥工业起步于19世纪80年代末,其包装方式开始为桶装(木桶、铁桶)、袋装(麻袋、布袋)。随着“洋灰”的大量进口,纸袋逐步被广泛使用,后有发展为复合袋、复膜袋等包装。新中国散装水泥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散装水泥的使用,解决了传统传统水泥袋装(灌包)、搬运、码堆等都靠工人作业、劳动强度大、破包损失多、作业环境恶劣的弊端,实现了装车自动化,无粉尘,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散装水泥的广泛使用,由于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储存运输环节的损耗,从而节约了大量资源。据统计,每万吨散装水泥与传统方法相比,可节约水泥450吨,电力7.2万吨,煤炭18万吨,烧碱22吨,水1.5万,包装纸60吨(折合优质木材330万立方米),其经济价值与环保价值十分可观。
1965年起,国家经委,建委等部门,将水泥散装化作为重大技术经济政策措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全国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72年~2004年全国累计使用散装水泥17.16万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新中国散装水泥事业的发展不甚理想,与工业化国家的差距较大:1970年左右,发达国家实现了水泥散装化,水泥散装率平均达到并一直保持在70%以上,国际先进水平达到90%以上;而在中国,全国平均水泥散装率为33.47%,大大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
1、水泥散装率增速慢,水平低
2、设备设施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
3、限“袋”鼓“散”的政策法规缺乏力度且不配套。
4、组织管理和领导体系缺乏权威性与系统性。
5、许多人士对发展散装水泥的巨大意义缺乏了解。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我国对散装水泥行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4年,商务部会同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目前全国混凝土“禁现”城市已达到300多个,全国预拌混凝土年供应量达6亿多立方米,已建立规模化的现代混凝土生产企业近3000家;集中使用散装水泥达到2亿多吨,占散装水泥总使用量的37%;与此同时,散装水泥物流设施设备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全国散装水泥综合运输能力达6.4亿吨,综合发放能力6.07亿吨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化的散装水泥产、运、储、用等环节构成的产业和技术链已初具规模,并且逐步形成了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的散装水泥发展格局。
发展散装水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在今后的时间里,我国应进一步加快散装水泥发展步伐,力争早日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发展散装水泥行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