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09-12-04 14:37:02作者: 不详浏览量:2367
11月30日,台泥国际与昌兴国际发布公告,称双方签订一份与潜在收购有关的谅解备忘录。根据此次收购备忘录的内容,台泥国际拟以40亿元港币向昌兴国际购买旗下水泥子公司昌兴矿业在中国大陆地区除安徽巢东水泥之外的全部水泥产业。双方预计在今年12月31日以前(包括该日)签署最终协议。
这份收购备忘录,对我国水泥行业,特别是华南市场,都无疑是一次大震荡,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台泥5000万吨水泥产能有望实现
台泥是台湾最大水泥企业,占据岛内55%的市场份额。早在2005年末时,台泥董事长辜成允就发表要“跻身大陆前三”的壮志豪言。2008年年中再次表示,台泥已规划第二阶段目标,继续在大陆投资扩产,在深耕华南的同时,将市场版图延伸到四川及云南市场,打造2012年的大陆产能至5000万吨。
然而我们跟踪台泥近几年在大陆的发展,自2006年1月在广东清远英德投产第一条6000 t/d生产线正式踏进大陆水泥市场,通过新建、并购,双拳出击,形成了广东英德、广西贵港、江苏句容三大水泥生产基地,并在福建福州等地设立粉磨站。尽管发展迅猛,但水泥产能与最初设立的目标差距仍甚大,根据数字水泥网最新统计数据,至2009年10月:台泥已建水泥产能约2,200万吨,在建水泥产能为750万吨,合计为2,950万吨;1~10月份累计水泥产量同比增长62.24%,增速居全国首位,但产量为1,123万吨,仅位居全国第13位。
此次与昌兴矿业签约合作,台泥在大陆市场的水泥产能可谓实现三级跳,宏伟目标有望终得实现——收购完成后,台泥控制或参股的水泥产能将达5,300万吨,其中:直接控制(含独资与控股)的水泥产能将达4,100万吨(已建2,800万吨,在建1,300万吨);参股的水泥产能为1,200万吨(均为已建)。
神秘收购 市场各方利好
此次的收购可以说是出乎了各方的意料,充满神秘色彩:
一方面,由于并购所涉及的双方均非大陆企业,且昌兴矿业一直以幕后方式经营,未正式浮出水面,尽管台泥董事长辜成允在2008年年中发布台泥产能5000万吨的发展目标时有提及四川、云南两省,但此后均未有与昌兴矿业相关的信息披露,各界并未将两者联系到一起。如今想来,台泥在当时是否就已有收购昌兴矿业的意向?
另一方面,昌兴矿业与海螺水泥的渊源颇深,特别是双方在广东英德共同建设的7条5000 t/d生产线中,3条为昌兴矿业独资拥有,另外4条为海螺、昌兴矿业共同拥有(海螺75%,昌兴25%)。若如外界猜测的,昌兴矿业打算“自立水泥门户”,在无法实现独干目标后,欲抽身而退,为何不干脆卖与原一直有合作的海螺水泥,让其由托管“晋升”为名正言顺的经营,而是转投台泥这个在华南市场上与海螺布局有很大重叠性的水泥大企业?是海螺水泥不愿意,还是台泥出价更高?昌兴矿业与海螺,昌兴矿业与台泥,海螺与台泥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种种的疑问充斥在各方,不得其解。然而笔者更关心的是:收购之后,台泥与海螺的关系将如何?
有报道称,“台泥收购昌兴矿业主要是为与海螺争夺在广东英德的生产线”,话语间似乎充满浓浓火药味。对其真实性及背后动因笔者不予评述,但也不可否认,在力量不均衡时,为谋求企业最大利益化,双方竞争、斗智斗勇均不在话下;然而收购完成后,两方力量相当,均成为市场水泥供应的“巨无霸”,对市场、价格都有着一些共同利益,若再恶性竞争,结果很有可能是两败俱伤。作为两大对市场有着敏锐判断的水泥企业来说不可能不考虑这点。特别是,收购完成后,台泥不仅拥有了昌兴独资的广东英德龙山水泥(3条5000 t/d生产线),也同时收购了英德海螺水泥(4条5000 t/d生产线)25%的股权,成为生命共同体。
因此,不管前因如何,笔者均相信,此次的并购不但是台泥深耕华南并入探腹地的重要一步,更是华南市场向成熟市场再迈进的重要一步。
跨出大企业间并购打造“水泥航母”第一步
在数字水泥网今年对河南、辽宁、陕西、云南、四川市场的调研中,我们已经意识到大企业区域性布局已成为市场所趋。国家发改委关于清理在建项目、已核准未开工项目(含水泥熟料线和粉磨站)等政策的发布更是为大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外部环境,“并购已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与国内大企业并购小企业,“大鱼吃小鱼”的做法不尽一致的是,此次并购双方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实力,共同打造跨大区域的水泥“航空母舰”。这似乎验证了海螺水泥之前的看法:“大企业收购小企业仅是初级并购,第二轮并购应是大企业之间的并购。”
台资、港资已在我国率先拉开了水泥大企业之间的并购序幕,这对我们都是一个启示:内资企业何时出动?所谓的第二轮大企业之间的并购潮是否已来临?让我们拭目以待。
下一篇:水泥行业适度发展新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