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26795846

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兼议散装水泥的推广与应用

发布:2010-08-04 16:04:44作者: 宋府生浏览量:831

  从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再到核聚变发电(即人造太阳);从煤气车、电瓶车,再到太阳能汽车;人类经济发展的方式正悄悄地在进行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就是低碳经济。低碳时代的到来,为全球经济掀起了新一轮的低碳经济浪潮。
  一、低碳经济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1.自然资源的局限性
  在自然界,植物资源、生物资源、化石资源为人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祖先先是靠地表的生物资源、植物资源赖以生存,而随着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和智慧的积累,也由于人类对高质量生活的不断追求,于是便展开了对化石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使人类自身也得到了发展,目前全球人口已逼近70亿。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本来已不堪重荷的地球,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
  在植物资源、生物资源方面,人类过度消耗这类资源的弊端已经显现。如对森林滥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大气浑浊;无节制渔猎导致的物种灭绝、生物链断裂、生态失衡。在化石资源方面,人类的过度开发,使煤炭、石油、铁矿、石矿等这类资源目前已日为趋紧,有的甚至已经面临枯竭状态,一些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更已进入倒计时状态,有些专家推断,煤炭、石油将在四、五十年内消耗干净。
  资源的紧缺,一方面促使人们向地球更为广泛的方向——如向深海、地核展开掠夺;另一方面,也促使一些国家通过战争展开掠夺,通过“战略储备”来囤积资源等。这些做法,对于地球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2.人类生存环境日渐恶化
  社会高速发展造成了对植物资源、生物资源、化石资源的高度消耗,尤其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气悬浮粒子严重超标以及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侵蚀,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国内著名呼吸道专家钟南山曾说过,50岁以上的广州人,肺是黑的。这与我们的空气质素不能不说是没有关系。近年来,呼吸道、肺癌等一些疾病呈上升的态势,非典等病症的出现及病菌的变异等,无不与大气环境恶化相关。
  大气污染还对人类居住的环境形成了伤害,而这种伤害远远大于对人类本身形成的伤害,因为这种伤害对人类可能会是毁灭性。最近,国外一些科学家预言,温室气体排放再得不到有效控制,地球的温度将持续递增,500年后,很多地方将变得不适合人类居住。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今年3、4月份,日本爆发的口蹄疫,令日本有名的品种种牛几近灭绝,仅六头存活。已经发生的事实令人不寒而栗!生物链断掉的话,对于动物而言固然是灾害性的,对于人类又何尝不是灾害性的!再联想到科学家对人类史前文化的探索,不难看到,科学界对人类是否遭受过毁灭存在的担忧。
  3.资源战争的客观存在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些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不惜采取资源战争的做法,最大限度地去获取自然资源。在广义的资源战争上,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采取垄断、控制、联盟等手段来实现对资源的占有;在狭义的资源战争上,一些国家不惜诉诸武力,用军事手段去占有资源。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新一轮的资源大战必将开演。不管未来世界“经济龙头”形式如何,资源领域的战争将会异常激烈,而那些拥有资源和控制手段的国家将主导新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
  二、低碳经济的必然性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就以我国经济发展为例,2006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2.64万亿美元,跃升为世界第四位;到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为5.17万亿美元,排名上升至第三;2010年我国gdp预计可达6.07万亿美元,有望排名第二。当今世界在科技方面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再到数字电视;从电子管收音机到晶体管收音机、集成电路收音机,再到超级电路收音机;从螺旋桨飞机到喷气机、超音速飞机,再到航天飞机。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资源的需求,同时也加大了各种污染的排放。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世界的发展,一方面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另一方面资源日渐枯竭,再加上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这些矛盾的发展促使人类在丰富、改善、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同时,又不断向大自然索取新的能源、新的矿产、新的材料,于是人类开始向新的、更为环保的领域——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领域进军,这就是低碳经济。低碳不等于贫困,不等于不搞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机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向海水索要能源堪称为当今科学发展的代表作,科学家们通过海水提取氘,在1升海水里提取的氘,在完全的聚变反应中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科学家初步估计,地球上的海水中蕴藏了大约40万亿吨氘,如果把自然界中的氘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100亿年。在实验室中,聚变反应的优点被不断发现——它产生的能量是核裂变的7倍,反应产物是无放射性污染的氦。更完美的是,未来的聚变电站会始终处于次临界安全运行状态,一旦出现意外,反应会自动停止,不会发生像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那样的核泄漏事故。
  低碳时代的到来,为全球经济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浪潮。清洁发展机制(cdm)作为当今世界新的发展战略,是联合国《京都议定书》提出发达国家在境外实现部分减排承诺的履约机制之一,它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与获得。根据该机制,发达国家每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1吨温室气体排放,自己就可以相对应多排放1吨温室气体。在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方面,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抛出的“10万亿美元”含金量的观点,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低碳经济的社会意义。
  三、散装水泥与低碳经济
  在人类早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住”的问题是仅次于“食”和“衣”的问题;而在当今社会,“住”和“行”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超出了“食”和“衣”的问题。大量的住房、办公楼、厂房和机场、港口、道路、桥梁、隧道等的建设,都离不开建筑材料。而建筑材料里面的三大材料(过去为水泥、钢材、木材,现为水泥、钢材、玻璃),其生产制作过程和化石资源、植物资源密不可分,而且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大户行业。因此,在建筑材料行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走低碳战略的发展道路。
  在走低碳发展的战略问题上,我国分别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作出了规定,其中《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法》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都有体现。在建筑材料领域,从节能减排、循环利废方面,国家加大了综合治理和调整的力度,如淘汰落后水泥产能、落后玻璃产能等,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节能保温材料、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
  正因为建筑材料生产制作的高能耗、高污染,国家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水泥行业方面,我国提出发展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产业政策,正是依据这样的条件和需要来确立的。国家明确规定了“提高水泥散装率,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政策,提出大中城市要积极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限期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的要求,这是国家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的要求。据一些城市的调查显示,在大气的总悬浮颗粒物中,施工直接排放的粉尘约占10%(如包括二次扬尘,至少占30%),其中,每使用一吨包装水泥排放粉尘4.48公斤,而每使用一吨散装水泥仅占0.28公斤,如果考虑因使用预拌混凝土对二次扬尘的削减作用,其环境效益更加明显。此外,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木材(每万吨散装水泥可节约包装纸60吨,折合木材330立方米,我国2009年水泥产量为16.4亿吨,折合木材5400万立方米)、煤炭,而且具有确保工程质量、满足快速施工的需要(缩短投入产出时间)、利于文明施工、减少建筑污水排放和对城市下水道淤塞、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和保护工人健康等优势,其重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已经得到证明。
  从散装水泥开始到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并不等于我们已经在水泥行业里完全实现了低碳经济的要求,事实上其巨大的潜力还有待挖掘。仅以预拌砂浆为例,按水泥总量70%用于结构、30%抹灰砌筑的话,全国抹灰砌筑的水泥使用总量应为4.92亿吨,折为砂浆10多亿吨(2009年全国开工面积20亿平方米,建筑砂浆需要量6亿吨),按去年6亿吨计算,河沙(含人工机制砂)的需求量为4.2亿吨。目前,预拌砂浆用的河沙基本要烘干,按1吨砂浆需用煤15公斤,如果改进工艺,无需烘干河沙,年可节约煤炭900多万吨。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社会如果继续违背自然规律地盲目发展,其结果必然是令人类的居住环境进一步恶化,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低碳经济引领着我们未来的生活,资源革命成为发展的引擎,一旦碳关税这一解决当前气候变化的机制获得世界认可,实施低碳经济就将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相关阅读:

    搜索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