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26795846

商品混凝土对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与带来的问题

发布:2008-09-18 14:22:18作者: 不详浏览量:2390

    摘  要:本文分析了商品混凝土对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带来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使人们对商品混凝土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使商品混凝土在我国更健康地发展,并在我国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推动作用;问题;对策
   
0. 引言
  商品混凝土在中国已经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1973年,北京市建工局承建北京饭店东楼。从捷克引进了1000立升的立轴强制式搅拌机,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混凝土搅拌站,掀开了我国集中预拌混凝土的历史。当时的设备条件非常简陋,外部水平运输采用的是自卸式翻斗车,工地内部垂直运输采用的是塔式起重机和外用电梯。1979年,北京的地铁工程以及南京的金陵饭店工程开始采用混凝土运输车作为外部运输,采用泵送技术进行内部运输。这标志着预拌混凝土系统在我国已经形成,并投入实际运行。
    1982年~1983年间,北京率先建设了第一批混凝土搅拌站,在全国建筑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混凝土商品化”这一新的观念也在建筑业中广为传播,并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商品混凝土这一新生事物也逐步被人们所接受。1985年~1986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一些大城市相继建设了一大批混凝土生产厂,迎来了我国第一个建站高峰。这一批混凝土搅拌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预拌混凝土已经初具规模,标志着我国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形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商品混凝土发展很快。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我国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也促进了商品混凝土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北京,由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需要,以及奥运工程建设这一契机,商品混凝土行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商品混凝土企业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几十家发展到200多家,商品混凝土产量也从1999年的1500万m3增长到2003年的3000万m3。上海等地也是如此。更值得注意的是,商品混凝土在西部地区也有了较快的发展。陕西、四川、云南、新疆等地也陆续建设了一批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我国目前已建成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已达到1000个,设计生产能力超过2亿m3/年,实际产量也超过了1亿m3/年。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商品混凝土在我国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多年中,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也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管理上,我国商品混凝土有了很大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问题。认真地总结一下商品混凝土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以及随之带来的问题,可以使人们对商品混凝土有一个更加全面认识,推动商品混凝土更加健康地发展。同时,对新兴的商品砂浆产业,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1. 商品混凝土对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混凝土的制备是混凝土结构工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混凝土制备技术的革命必将引发和推动整个建筑业的革命。因此,商品混凝土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的出现,并得到了飞速发展,也促进和带动了混凝土施工技术、建筑机械装备水平大幅度的提高,甚至引起建筑结构的变化,使得整个建筑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回顾商品混凝土30年的发展和我国建筑业30年所发生的变化,不难发现商品混凝土的发展对我国建筑业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商品混凝土的发展使得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普遍提高。在商品混凝土推广应用以前,我国建筑工程现浇混凝土是由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配制的。由于建筑工地一般都是一些临时性设施,条件较差,原材料质量难以控制,也难以按照要求储存。制备混凝土一般采用小型的搅拌机,这些搅拌机没有计量系统,各种原材料的计量只能采用人工称量。每拌一盘混凝土,所有原材料都要分别称量,非常麻烦,也影响工程进度。为了满足工程进度的要求,许多施工单位在制备混凝土时不逐盘称量,而是依靠经验来控制,使得混凝土性能波动很大。而且在这种施工程序中,混凝土不是一个产品,它仅仅是一个中间产物,没有严格的产品标准可循,也没有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因此,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商品混凝土推广应用以后,混凝土由专门的工厂生产,提高了混凝土制备的专业化程度。在专业化的混凝土生产企业中都具备了较好的原材料储备设施和原材料控制条件,也具有精确度较高的计量设备,并且采用微机控制,使混凝土配合比能够在大规模生产中得以较好地实现。另外,由于混凝土已经成为一种产品,就必须有相应的产品标准,混凝土的生产企业也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和出厂检验制度。这些都有效地保证了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质量的提高为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奠定了基础。
  (2)商品混凝土的发展使一些新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研究。自从商品混凝土推广应用以来,一些新技术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外加剂应用技术、掺合料应用技术、膨胀混凝土抗渗防裂技术、自密实混凝土配制与应用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在以前都比较难以推广,而现在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除了这些技术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以外,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兴起不能不说起了很大的作用。总结近二、三十年的新技术推广经验可以发现,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方面,商品混凝土发挥了以下一些作用:
   a.混凝土制备的高度集约化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一个由点到面的工作,零散的、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给新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也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因此,生产规模是影响新技术的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建筑业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一产业是非常零散。规模之小,数量之多,达到无法统计的地步。一个中等城市就可能有近千个建筑企业和混凝土制品。上规模的企业则很少。在这样一种生产状况下,要推广一项新技术困难是非常大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商品混凝土的出现使得混凝土生产高度地集约化,混凝土的生产集中在为数不多的一些企业中。这新技术推广的工作量大大减小,新技术的推广要比以前容易得多。
   b.精确的质量控制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常常对质量控制提出较高的要求。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原材料靠人工计量,在大规模浇注时,主要靠经验控制,生产波动较大。采用一些新技术时,由于缺乏经验,以及一些用量很少但对混凝土性能影响很大组分的引入,生产波动影响了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因而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应用。商品混凝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般商品混凝土制备系统中都配有计量装置,而且生产采用计算机全程自动控制,生产的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新技术的效果得到较好的体现。混凝土中膨胀组分是对其性能影响较为敏感的一个组分。膨胀组分不足,达不到较好的膨胀效果。膨胀组分过量,又会引起一些问题。在膨胀剂推广应用的初期,采用是传统的施工方式。由于膨胀组分掺量控制不好,加之搅拌不均匀,导致了一些问题,使人们对膨胀混凝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影响了这一技术的推广。采用商品混凝土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目前,许多混凝土中都掺有膨胀剂。
   c.混凝土生产的专业化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保证。新技术需要训练有素的人员来实现,这不仅是指技术人员,也包括实际操作人员。传统方式施工,没有固定的混凝土制备人员。制备混凝土时,根据需要临时安排。商品混凝土专业化生产使得每一个岗位都有固定的人员,每一个人员也都有固定的岗位。在长期的工作中,他们掌握了所从事岗位的操作技能,积累了相关方面的经验。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他们有能力保证新技术的实施,甚至还能发现新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新技术的实施是由操作人员来完成的,操作人员的素质与专业化程度对新技术实施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说,混凝土的商品化为新技术的实施提供很好的保证。
   d.混凝土商品化推动了水泥的散装化。随着商品混凝土的发展,我国水泥的散装化程度不断提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散装水泥更适合于大规模的工业化混凝土生产。商品混凝土生产是机械化程度很高工业化大生产,在这种生产模式中,袋装水泥显然是不方便的,而散装水泥则显示出优越性。二是混凝土生产的工厂化提供了良好的散装水泥储存条件。混凝土的制备由工地转变到工厂后,由于生产地点固定,各种原材料的储存条件也有了改善。特别是水泥这一类粉状原材料,在工地只能堆放在临时的仓库中,因而袋装更便于储存;而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中,粉状物料有专门的储仓,便于散装水泥的储存。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大量使用散装水泥,从而提高了水泥的散装化程度。
   (3)商品混凝土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混凝土技术水平的提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建筑工程现浇混凝土主要以C20以下的混凝土为主,C30以上的混凝土很少,C60以上的混凝土更是罕见。现在,C30~C40混凝土已经成为商品混凝土的主流产品,C60以上的混凝土应用于现浇混凝土工程已经屡见不鲜,甚至C100以上的混凝土也有一些工程应用实例。实际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在水泥混凝土预应力多孔板等一些预制构件的生产时已经普遍使用C30混凝土,在混凝土预应力轨枕的生产时也已经使用了C50或C60混凝土,这表明配制C30以上混凝土从技术上已经成熟。但在建筑工程的现浇混凝土时,基本上还是使用C20以下的混凝土。其主要原因是:(1)混凝土是由施工单位自行制备,而很多施工单位没有混凝土专业技术人员,从技术得不到保证;(2)混凝土是用小型搅拌机生产的,这种搅拌机没有计量设备,整个生产靠人工经验控制,质量波动性较大;(3)混凝土是由施工单位在建筑工地现场制备的,不属于产品,因而没有产品标准可循,也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由于这些原因,C30以上的混凝土普遍不敢用于现浇结构工程。商品混凝土的出现使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4)商品混凝土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建筑施工水平的提高。在上一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建筑施工工地上手推车到处可见。砂、石、水泥等原材料靠手推车运入搅拌机,制备好的混凝土靠手推车运到工作面。人来车往,川流不息,手推车成了建筑工地的主要运输工具。物料运输是当时建筑工地的主要工作内容,运输工人则是建筑企业的主要劳动力,施工速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运输能力的制约。而现在,在工地现场工作的工人很少。混凝土制备在工厂中完成,用混凝土运输车运到工地,用泵直接送到工作面,整个过程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大大地节省了劳动力,施工速度也大幅度提高。这一比较表明,商品混凝土的推广应用,使得我国的建筑施工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商品混凝土的发展使得一些特殊结构得以实现。特殊结构对混凝土的制备、性能和供应方式通常有特殊的要求。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由于生产设备较小,生产波动较大,混凝土制备的技术水平较低,往往不能满足这些特殊的要求,使得难以实施,或者质量得不到保证。采用商品混凝土后,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由于商品混凝土的集约化生产,无论是在制备速度上,还是在混凝土的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为这些特殊结构的实施提供了保证。最典型的是一些大型结构的浇注。传统的施工方式是靠小型的搅拌机现场搅拌,这种方式很慢,一个大型结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而且由于混凝土均匀性较差,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稍有不慎很可能出现施工裂缝。采用商品混凝土后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集约化的大生产实现了大型结构的连续浇注,并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不仅保证了这些结构的实现,而且保证了这些结构的质量。
   (6)商品混凝土的发展改善了我国建筑施工的文明化程度。建筑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原材料消耗非常大。1立方米混凝土大约需要2吨多的原材料,对于一个工程来说,一般需要备有上万吨的原材料。二是“工厂”的临时化。建筑业的产品是建筑物,这种产品只能就地制造,因而制造这种产品的工厂只能随工程地点而变化。因此,所有设施只能在工地临时搭建,而且不准备长期使用。因此,建筑工地上一般都是些临时设施,不可能有较好的仓储设施。在这种条件下存放如此多的材料,只能是到处堆放。因此,以前的建筑工地上到处是砂石料,风来满天灰尘,雨来满地泥浆,其文明程度可想而知。采用商品混凝土后,混凝土的制备转移到固定的工厂中完成,大量的原材料储备也随之转移到固定的工厂中去。在商品混凝土企业中,一般都有较好的原材料库,原材料有秩序的堆放着,不会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也不会影响环境。在施工现场,由于不需要存放砂石材料,环境等到了很大改善,施工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
    2.混凝土商品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商品混凝土的出现标志建筑业的进一步专业化分工,由于这种专业化分工,促进了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事物总存在正反两个方面,这种专业化分工作在它发挥有利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专业化分工带来了混凝土质量控制的不连续性。在混凝土的制备方面,商品混凝土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这是无可非议。这对混凝土的浇注成型过程、混凝土的养护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前,混凝土的制备、浇注成型和养护都是由施工单位负责。采用商品混凝土后,混凝土的制备由商品混凝土公司完成,而混凝土的浇注和养护则是由施工单位完成。这就将混凝土工程施工的一个完整过程人为地分割成两个部分。显然,这对混凝土质量全过程的控制是极为不利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利益是双方考虑的首要问题,对于质量问题则相互推诿,由此而造成的质量问题和质量纠纷屡见不鲜。
   (2)专业化分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混凝土工程综合技术水平的优化。对于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混凝土的制备、浇注和养护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从单一过程的技术水平来看,近二十年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制备水平;泵送混凝土普遍运用及自密实混凝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浇注水平;各种养护剂的研制及各种养护方法的采用提高了混凝土的养护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过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往往会对其它过程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得其它过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受到约束。这种约束可能导致降低了某一过程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其它过程的成本,甚至可能以损失混凝土的某些性能为代价。从混凝土工程整体来说,应该强调的是整个过程的最优化,混凝土最终性能的最优化。因此,必须注重综合技术水平的优化,而不是单一过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然而,由于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各方仅仅从本单位的利益考虑,实现本单位工作范围内过程的最优化,而不考虑整个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最优化。所谓综合技术水平的优化,就是要平衡性能、经济、施工可行性、对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的影响等各方面的矛盾,损失小的、次要的方面,保证大的、主要的方面。即丢小保大,达到最终性能、经济的最优化。以传统方式施工,由于利益是单方的,这种丢小保大的优化思路很容易被接受。以商品混凝土的方式施工,由于利益是多方的,利益得失的矛盾往往难以解决,因而丢小保大的优化思路很难被接受。特别是市场不平衡时,往往是一方的利益压倒另一方的利益。即便主动方的利益是小的,次要的,也要让被动方损失大的利益来保证自己的小的利益。而被动方为了保全市场,常常不得不做出让步。最终结果综合技术水平不一定得到提高,甚至可能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问题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体积混凝土最突出也是重要的问题是温控防裂问题。这应该是工程的主要矛盾,其它问题应该服从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很多。从混凝土制备方面来说,可以通过选择优质的集料、采用优质的超塑化剂、优质的粉煤灰来尽可能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以减少胶凝材料用量;大掺量矿物外加剂以降低胶凝材料的水化热;采用冷却集料或带冰搅拌等工艺以降低混凝土出机和入仓温度;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升。但是,这些方法有些可能会影响混凝土的早期性能,如大掺量矿物外加剂;有些可能提高混凝土的成本,特别是选择优质的集料、采用冷却集料或带冰搅拌工艺等可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混凝土的成本,甚至在某些地区可能很难以做到。从混凝土施工方面来说,可以延长脱模时间以尽可能地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采用塔式起重机作为内部运输形式以减小混凝土的坍落度;等等。这些措施都为配合比设计中减少胶凝材料用量,降低胶凝材料水化放热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也可以在混凝土中预埋冷却水管,通过循环水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升。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是有效可行的,但在一些工程中则行不通,原因在于这些施工单位考虑自身的施工进度坚持采用大流动度的泵送混凝土而不采用小流动度混凝土,考虑到模板周转坚持一天或更短时间拆模,拼命地追求早期强度,使得许多措施无法采用,结果导致混凝土的成本大量增加,甚至出现严重的开裂。在这些工程中,尽管施工单位采用了先进的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但效果却不好,整个工程的技术水平并不高。
    不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存在着整体技术水平的优化问题,应该说所有工程都存在着这一问题。但是,由于这种专业分工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难度。
   (3)工程施工与城市交通的矛盾日益突出。混凝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商品供应的集中性;二是商品的不可存放性;三是使用地点的不可选择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使得混凝土这种商品常常是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地集中供应到某一指定的地点。这一地点可能是城郊,也可能是闹市区,甚至可能是交通十分拥护的地方。这就与城市交通形成了冲突。混凝土搅拌站的混凝土由于交通堵塞而难以按时地运到工地,同时城市交通也因接踵而来的搅拌车而加剧堵塞。尽管混凝土搅拌站和工程施工单位常常对此感到头疼,但也无可奈何。一般而言,城市的人口密度越大,交通越拥挤,而建筑工程也越多。因而这一矛盾也就越突出。为了回避这一问题,一些施工单位在大量浇注时不得不采取夜间施工的办法,避开城市交通高峰。但是,在一些居民区,夜间施工又会带来扰民问题。因此,对于一些人口较密集的城市,混凝土制备的专业化也会带来受城市交通制约和影响城市交通的问题。
    3.应采取的对策
    前面总结了商品混凝土的发展给我国建筑业所带来的推动作用,也指出了由此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当然,这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为了使商品混凝土更健康地发展,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提出如下一些对策,以供参考。
   (1)进一步明确与完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与施工单位之间的职责。混凝土商品化后,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过程分成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由两个不同的企业承担。这一转变将一些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职责转变为外部不同企业的职责。因此,有必要加以明确。特别是在目前这种异常的供求关系下,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商品混凝土的不正常发展。因此,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在这一方面,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a.完善供货合同中的技术条款
    由于建筑工程的多样化,环境条件的多样化,商品混凝土的技术性能是较复杂的。混凝土这一商品目前还没有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因此,对于这一商品,其性能还不能完全用产品标准来制约。当然,也有一些技术文件对混凝土的性能作出了一些规定,这仅仅是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商品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是由使用方提出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根据施工单位提出的技术要求来配制混凝土。这些技术要求是双方工作的基础,也是进行质量仲裁的依据,必须完整、规范。因此,在供货合同中应该有明确的技术条款。根据混凝土这一特殊商品的特点,制定技术条款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i.技术条款中应包括施工单位对混凝土的所有性能要求,包括: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硬化混凝土的强度;变形性能;抗渗性、抗冻性等耐久性指标;等等。这些性能要求将是对混凝土这一产品进行验收的标准。
    ii.技术条款中不应有含糊其词的指标,或者说受双方行为制约的指标。如:保证混凝土不裂;等等。混凝土的开裂是由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可能是由于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施工或养护不当所引起的。出现了裂缝后谁负责任?常常会产生扯皮。有些施工单位甚至强行将责任推到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身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于合同中的内容是应该有人承担责任的,难以分清责任的内容当然不应该列入合同中。
    iii.技术条款中既有性能要求,又要有为了保证性能的实现,在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混凝土这种商品的特殊性之一是性能与使用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在技术条款中必须指出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这些条款进行施工,以保证混凝土性能的实现。施工单位如不按照要求施工,属于不正常使用,所产生的问题当然不应该由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者负责,而应该由施工单位自行负责。
    b.明确界定供需双方的职责
    既然混凝土工程的质量与混凝土的制备过程和施工过程都有关系,各个过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而且不能互相代替,在专业化分工的同时应该明确界定双方的职责。
    目前,在商品混凝土的施工中,很多问题责任是不清楚的。例如:混凝土的开裂问题、表面起尘问题、等等,甚至对混凝土的强度有时也会产生争议。因此,有必要明确界定双方的职责。
    如何界定双方的职责?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限于篇幅,在本文中仅简单地提出一些常见的问题,供同行们考虑。
    i.对于新搅拌混凝土工作性能的界定
    对于新搅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我国目前大多数工程通常是坍落度要求。暂且不说坍落度要求对现今的混凝土是否合适,仅一个坍落度的要求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还应该有稳定性的要求。特别是泵送高度较大时,坍落度指标的实现不一定能够保证混凝土的正常施工,还应该有泌水指标、压力泌水指标等。这些要求应在技术要求中写清楚,以免引起纠纷。如果没有这些指标,那只能按坍落度要求界定。由此可见,施工方应根据施工情况,提出相应的、完整的技术要求。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混凝土的施工,又有利于出现问题后,双方责任的界定。
    ii.对于硬化混凝土强度的界定
    硬化混凝土强度的评定方法很多,可以用标准混凝土试块的方法评定混凝土的强度,也可以通过从实际混凝土构件中取芯来评定混凝土的强度,还可以用一些无损检测的方法来评定混凝土的强度,如:回弹法、拉拔法等。用不同的方法评定出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有时可能相差很大。即使是采用标准混凝土试块来评定,在不同的环境下养护,结果也不一样。因此,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评定方法。
    评定方法必须为目的服务。对商品混凝土质量的界定,确切地说,是对商品混凝土制备质量的界定,因而不应该与施工过程有关。从上述一些混凝土强度评定方法来看,只有标准混凝土试块试验方法合适,其结果与施工过程无关。而通过工程结构的实际混凝土来评定强度,无论是取芯法还是一些无损检测方法,由于混凝土受到成型、养护等施工过程的影响,其结果也一定与施工过程有关。由此可见,对于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混凝土质量,以混凝土试块来评定更为合适。     
    对于混凝土试块,一般应采用标准养护。当然,也可以根据工程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养护条件来评定混凝土的强度。例如:对于冬季施工的防冻混凝土,可采用标准养护和5℃养护两种养护制度。如果采用标准养护,可不必特殊说明。但若在其它条件下养护,在合同的技术条件中必须详细说明。否则,应以标准养护条件的强度作为评判标准。
    iii.对于混凝土裂缝的界定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而且设计、混凝土配制和施工三个方面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混凝土的开裂,因此,对于混凝土裂缝的责任界定,是混凝土工程施工中最常出现的问题,也是分歧最大且最难处理的问题,需要认真地研究,确定明确的界限。
    一般地说,混凝土搅拌站仅对混凝土的性能负责,而施工单位对混凝土浇筑物的行为负责。因此,施工单位应该对施工期混凝土的裂缝负责。 但是,混凝土的性能对混凝土的裂缝产生与否有着直接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混凝土收缩性能和温度变形性能等。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物不发生开裂,施工单位可以提出相应混凝土性能要求,如干缩变形性能要求、混凝土放热量要求、绝热温升要求等。施工单位通过这些性能要求,加上认真、合理地施工来防止混凝土的开裂,同时也摘除了不该承担的责任。混凝土搅拌站在混凝土配制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要求,并且保证提供给工地的混凝土满足这些要求。不满足性能要求的混凝土不是合格的混凝土,提供不合格的产品当然要对由此而产生的后果负责。混凝土搅拌站提供的混凝土满足这些性能要求,就应该视为合格产品,不应该对混凝土浇筑物的裂缝承担责任。当然,设计中的失误应该由设计单位承担。除此之外,则是属于施工方面的问题,自然应该由施工单位承担责任。
    iv.对于混凝土构件表观质量的界定
    一般地说,混凝土构件的表面缺陷是由施工造成的。例如:蜂窝、麻面等。但混凝土的工作性不好,也会影响混凝土的施工,导致各种表面缺陷。因此,混凝土构件的表观质量与混凝土的制备和施工两者都有关系。施工单位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权利根据施工情况对混凝土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当然,这些技术要求应该是一些混凝土的性能指标,而不应该是构件的表观质量指标。同时,如果混凝土搅拌站所提供的混凝土满足所提出的技术要求,施工单位应对构件的表观质量承担一切责任。更明确地说,混凝土搅拌站应该对施工方提出的技术要求负责,而施工单位则应该对浇筑物的表观质量负责。
   (2)对于主体工程的施工,业主应会同设计、混凝土搅拌站和施工部门共同商讨施工方案。制定方案时,应抛开各部门的利益,本着工程质量第一和整体技术最佳的原则。对于重大工程或工程重要部位的施工方案,必要时应进行论证。对混凝土工程综合技术水平优化的约束是混凝土商品化所带来的新问题,如何实现设计、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及建筑公司三方有效的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建立与商品混凝土施工有关的社会协调体系。混凝土的商品化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这些社会问题影响着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制约着商品混凝土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社会协调体系来加以解决。但就前来说,还没有建立这样一个体系,使得商品混凝土施工中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影响了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 
    与其它商品不同,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这一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a.混凝土的使用过程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过程将影响周边环境,例如施工噪音等。这些影响将会引起周围居民的不满。混凝土的运输过程将会影响工地周围及城市的交通。混凝土是一种用量相当大,且不可储存的商品。施工时,大量的混凝土搅拌车进入工地,必将影响工地周围及沿途的交通。这些方面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b.社会也会反作用于混凝土的使用过程,甚至影响施工质量。混凝土在搅拌车中滞留具有时间性,太长时间的滞留将会造成较大的坍落损失,甚至无法使用;一些部位混凝土的施工需要保证连续性,较长时间的间断将会产生裂缝等施工质量事故。交通的限制,施工时间的限制,会影响混凝土的施工,甚至影响施工质量。
    商品混凝土的社会协调似乎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是,应该注意到社会协调常常是一些重大技术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没有这一保证,一些技术只能是纸上谈兵,甚至可能造成重大质量事故。例如:从技术上讲,许多大型工程建筑物的大底板必须连续浇筑。但是,在一些大城市的闹市区施工时,由于不得影响到周围居民的休息,夜间施工受到限制;白天施工又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必须经过禁行路段的工程,可以进行施工的时间非常短,这些工程的大底板实际上没有实现连续浇筑,以至于产生了施工冷缝。近年来,这些现象并不少见,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大型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对商品混凝土施工的社会协调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本文中就不细述了,仅就如何进行社会协调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a.业主和设计单位在提供项目审批文件时,应附带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及交通可能造成的影响,陈述理由,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预计影响的时间。项目审批时应充分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如认为项目可以实施,方案可行,则应与相差部门协商,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批准一定的夜间施工指标,或在禁行时间段的特殊通行指标。使用这些指标前,与交通部门或相关部门联系,确定具体的时间。交通部门和相关部门同意后,发放特殊通行证或夜间施工证,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妥善安排。
    b.对于一些需连续浇筑构件的施工,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地不影响或少影响周围环境和交通,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特殊施工的指标 。同时做好一切施工前的准备,除了一般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应办理完一切特殊施工手续,领取并发放特殊通行证。
    c.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在这些特殊构件的浇筑前应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生产设备的保养维修、原材料的准备、操作人员的安排、运输设备的调度、等等。并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运输能力、泵送能力,实事求是地填报供货进度、在规定时间内所能提供混凝土数量,以便施工单位统一安排。
    d.明确各方的责任。在没有受到施工进度影响的情况下,商品混凝土没有按照预定进度提供混凝土时,所造成的质量事故应由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承担。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按照预定的进度提供了混凝土,或者由于施工进度不足造成压车时,所造成的质量事故则由施工单位承担。 
    当然,这仅仅是一些初步的构想,许多细节问题还须进一步的研究。但其根本宗旨应该是保证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指导思想则是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处理好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结束语
    商品混凝土在我国已经经历三十多年的历程,它对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了一些问题。认真地总结我国商品混凝土事业发展的经验,正确地认识所带来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这将有助于商品混凝土更好地发展,并在我国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搜索
收缩